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讓人驚艷的格拉斯哥

想到格拉斯哥(Glasogw)你會想到什麼?格拉斯哥藝術學校(Glasgow School of Arts)和麥金塔(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煙草貿易興起的商人之城(Merchant City)?還是宗教改革後僅存的格拉斯哥大教堂(Glasgow Cathedral)?
West end

##ReadMore##

格拉斯哥在CelticGlas cu)語裡頭,意指「親愛的綠地」。城市的擴張始於貿易的發展,到後來的工業革命,也因此曾有大英帝國的第二大城(Second City of the Empire)的美名,目前是蘇格蘭第一大城。剛到格拉斯哥的旅人,幾乎都會被氣勢獨特的建築給吸引住,因為許多的建築物都是用紅色和褐色的岩石砌成,十分的大器,也是英國至今還保有許多維多利亞時代的建築物的城市,喜歡建築欣賞的人千萬不能錯過。

Hunterian Art Gallery
雖然貿易和工業帶來發展,不過格拉斯哥還是保有本來的名字,擁有相當高比例的綠地。城市的西端(West End)是工業發展後,富裕的商人離開工業區林立的River Clyde所發展的區域,同時也是蘇格蘭四個古老大學之一、世界第四歷史悠久的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所在的區域。

我最喜歡的公園就是在這個區域的Kelvingrove Park。公園蔓延高低起伏的丘陵上,可以欣賞城市的不同角度,中間還有River Kelvin流過,真的非常的舒服。而有名的兩個畫廊和博物館也在公園邊緣,一個是收藏許多羅馬時代作品的格拉斯哥大學Hunterian Art Gallery,另外一個是倫敦之外最多人造訪的Art Gallery and Museum。更重要的是,參觀都是免費的喲!順道一提,格拉斯哥大學也很值得一覽,著名的麥金塔之屋(The Mackintosh House)就是格拉斯哥大學的總圖書館,也在這裡。
格拉斯哥大學
猜猜我身後的是誰?就是國富論的作者,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是格拉斯哥大學的校友。
教堂
River Kelvin 
城市的另外一端是格拉斯哥最早發展的地方商人之城(Merchant City)既然叫做商人之城,擁有豐富稅收的市政廳、重要的商會建築華麗的程度也是不容小覷的。不過最令人值得造訪的是歷經宗教改革後碩果僅存的格拉斯哥大教堂(Glasgow Cathedral)。教堂最早可以追朔到西元11世紀,現在看到的教堂是在西元13世紀的時候完成的,相傳是當年Strathclyde大主教St. Mungo傳教的地方。這個教堂很特別的是,除了我們一般看到的教堂,它還有兩個地底下的空間,一個是地下右翼教堂,另外一個是放置St. Mungo的墳墓。

教堂裡頭的彩繪玻璃
教堂地下右翼
教堂附近的地圖
1938年的地鐵
位在河畔的Riverside Museum(前身為Transportation Mesuem),裡頭則是收藏了許多珍貴的交通工具,例如以前格拉斯哥市長乘坐的勞斯萊斯,而他的司機曾經是市民覺得最棒的職業,因為不用載市長的時候,輕鬆的他仿佛置身於天堂呀,坐在千萬名車裡頭。還有一個於西元1938年的格拉斯哥街景,以及英國第二個地下鐵系統的車站,酒吧餐廳等等。博物館本身的建築是由以色列伊拉克裔英國建築師薩哈哈帝(Zaha Hadid)設計,充滿動態線條的能量。還有麥金塔(Mackintosh)就讀和設計的格拉斯哥藝術學校(Glasgow School of Art)參觀新藝術(Art Nouveau)運動的設計等等。


Riverside Museum 內部
勞斯萊斯

以前地鐵海報
1938街景
Riverside Museum外觀
格拉斯哥藝術學校

感謝我的蘇格蘭朋友邀我來格拉斯哥,讓我發現這個城市的美。特別是嚐到道地的蘇格蘭美食,真是不虛此行啊!

Haggis 哈吉斯,羊雜碎和穀物,是蘇格蘭傳統的食物之一。
美酒、佳餚、朋友,還有比世界上更好的事情嗎?

乾杯!Cheers!
最後,每年的一月25號,在蘇格蘭和有些地方是Burns Supper,也就是紀念蘇格蘭詩人Robert Burns,食物少不得的就是剛剛上頭提到的Haggis,然後大家會一起唱這首出自Robert Burns的詩句,也是耳熟能詳的Auld Lang Syne(驪歌)。



2013年1月16日 星期三

解惑英倫(5): 英國的國花?

每個國家都有國花,像是中華民國的梅花,日本的菊花,荷蘭的鬱金香等,那英國的國花又是哪幾種呢?聽到我用「哪幾種」就可以猜到,英國國花跟國歌一樣,四個地區有不同的國花,現在就讓我們來了解到底是哪四種花吧!
英國的國花不只一種,圖片來源
從右到左分: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北愛爾蘭的國花,圖片來源
##ReadMore##

英格蘭的國花是薔薇(Rose),但在許多資料會翻譯成玫瑰。英國歷史上的紅白薔薇戰爭(Wars of the Roses,後來也有譯成玫瑰戰爭),Lancaster與York 的兩個家族的族徽分別就是紅薔薇和白薔薇。歷經了三十年的戰爭,來自Lancaster的都鐸獲勝,成為英國歷史上都鐸王朝的首位國王─亨利七世。在他登基後,他把約克家族愛德華四世的女兒伊莉莎白娶回家當皇后,弭平兩家的矛盾。一二七二年,英王愛德華一世將薔薇鑄在王室的徽章上,這也是使得薔薇成了英王室的標記也是英格蘭的國花。


英格蘭的國花─薔薇,圖片來源
下圖中,右邊為家族的紅薔薇,中間為都鐸薔薇(Rose of Tudor)融合紅白薔薇,右邊則是York家族的白薔薇。
薔薇戰爭的紅白牆為與都鐸薔薇,圖片來源




玫瑰、薔薇還有他們的月季常常被大家混淆,他們同科同屬,只有種類上的差別,所以許多資料也會顯示英格蘭國花為玫瑰。在歐洲各大語言中,薔薇、玫瑰和月季都是同一個詞,英語的rose,德語的die Rose。薔薇花朵豔麗高貴,象徵美麗與愛情,莖上有銳刺,象徵嚴肅,頗能襯托出英國甚具貴族色彩的民族性。


蘇格蘭的國花是薊花(Thistle),一種葉子帶刺的紫色花。最早在十五世紀被用來當作防禦的象徵。在台灣的一千元紙鈔上可以看到他的親戚玉山薊,它也常常出現在畫作中,像是梵谷的著名作品「薊花」就是一個例子。這幅作品也曾來台展出過,在2009年,歷史博物館的「燃燒的靈魂—梵谷」特展中展出

蘇格蘭的國花─薊花,圖片來源

這裡有幾個有趣的薊花傳說要跟大家分享。第一個故事是發生在13世紀,蘇格蘭跟丹麥發生戰爭,當時丹麥包圍了蘇格蘭城,在丹麥人要跨越城河進攻時,發現城河是乾枯的,上面是一大片的薊花。在丹麥士兵要進攻時,必須踩著薊花前進,因無法忍受疼痛而發出喊叫聲,於是蘇格蘭軍隊就提早發現並且大獲全勝,這也是為什麼薊花也被視為拯救蘇格蘭的花。在蘇格蘭,許多貨幣和勳章等物品,也都以薊花為主題。另一個故事是希臘神話,大地女神愛慕一位擅於涉獵的牧羊人,但是女神卻飽受單戀之苦,最後將自己化身成薊花,所以日後薊花也象徵著心如針刺的單戀之情。

梵谷的名作─薊花,圖片來源

威爾斯的國花是黃水仙花(daffodil),國慶日是聖大衛(St. David's Day)當天,每年的3月1日,傳統的威爾斯人會配戴黃水仙花或是韭蔥。聖大衛是威爾斯的守護聖人,據傳在西元七世紀時,薩克遜人入侵了威爾斯,聖大衛的追隨者在帽子上插韭蔥做記號,去判別誰是同夥,最後齊力打敗了敵人。多半人認為黃水仙之所以會成為威爾斯的國花,是因為其配色的關係。

威爾斯的國花─水仙,圖片來源

有一則有趣的新聞要跟大家分享,為慶祝威爾斯的聖大衛日,2008年時,一名有著愛國心的威爾斯男子用9000盆黃水仙,把自己的房子外圍全都佈置上黃水仙,引起媒體的關注與報導。

一名威爾斯男子將用水仙布置自己的家,圖片來源

北愛爾蘭的國花是酢漿草(Shamrock),而且童軍也以它做徽章。聽說愛爾蘭的守護聖徒St. Patrick在佈道中用這種三葉的植物來闡述三位一體的教義,他用了三葉草來表示聖父、聖子、聖靈一體的概念。St. Patrick逝世的那天(西元461年3月17日),人民為了悼念他,把這天定為聖派翠克日,而那天聖派翠克的追隨者們就會佩戴酢漿草來紀念他。
北愛爾蘭國畫酢醬草,圖片來源
其實有很多商品都會把這四種花當成主題,像是抱枕或是茶壺套,精緻的繡花等,這些商品也很受歡迎。

2013年1月2日 星期三

倫敦美食新境界

對英國飲食的最初印象,來自於一個趣談。全世界最薄的是哪本書? 答案就是英國食譜。可見英國食物乏善可陳的刻板印象已深入人心。

於是要移居倫敦前,朋友對我這個熱愛美食的人充滿憐憫,好像我再也沒機會嚐到人間美味了。老天爺疼惜我,到了倫敦雖然沒有道地的台灣小吃,但是卻有英國當地與來自世界的好東西可吃,生活反而更精采了之後每次回台灣與人談起倫敦美食經驗時,很多人總是一臉狐疑地盯著我看,彷彿我是說謊的小木偶皮諾丘,就等著看我的鼻子變長。沒到過英國的人,永遠都回應:「我聽說倫敦東西很難吃耶!」到過倫敦的人,總是用力地皺起眉頭,迫不及待地訴說他們在這島國上慘痛的經驗,似乎一切只想證明我瘋了,但是他們的故事聽起來,往往是典型觀光行程緊湊的遊客,選擇熟悉的美式速食果腹,要不就渾然不知地走進專敲觀光客竹槓的地雷餐廳,成為誤闖黑店的小白兔。倫敦實在有太多景點值得造訪,因為匆忙的行程,觀光客常常沒機會也沒時間透過飲食了解倫敦,甚至進一步透過倫敦飲食體驗多元文化的倫敦。
商店裡不但販售英國當地的食材,食材選擇也反映了英國多元文化的色特。
##ReadMore##

我或許有點瘋狂,我真是喜歡上英國的食物,旅居倫敦四年來,我不僅沒餓著過,而且三生有幸在這個國際大城的現場一窺文化與飲食微妙交錯的結果,焦慮不安的味蕾領著我去嚐出倫敦的滋味。一個國家的食物反映了該地的歷史與人民生活,倫敦居民來自五湖四海,深厚的移民歷史自然而然豐富了飲食文化,相對來說英國人的包容性也展現在飲食上,這也是為什麼想到餐廳用餐或是買菜時,選擇非常多樣化。

印度街頭小吃Pani Puri 倫敦也可以買到

英國不如法國與義大利需要扛著飲食文化包袱的重擔,對各國食物接受度也很高。義法等歐洲菜系在倫敦的地位,當然不需我贅言,泰國菜在西方世界主導亞洲菜的現象,行之有年,在倫敦也不例外。英國印度裔人口之多,所以印度菜的普及不在話下,甚至具爭議的烤雞咖哩(chicken tikka masala)曾經一度被視為英國國菜(national dish)。住在倫敦真的很幸福,當我想念在印度嚐過的咖哩香料或陶鍋悶飯的味道,我根本無須擔心,因為倫敦到處都有印度餐館。想吃我喜愛的印度街頭小吃,不用坐飛機,只要搭車到倫敦的印度社區,就可以買到道地的印度小吃。

在倫敦享用新鮮的生魚片不是問題
喜歡吃日本料理的人在倫敦也有許多選擇,從倫敦名流喜愛的高檔創意日本料理(如Nobu),到平價日式小餐館,甚至到各車站都有的壽司外帶店,選擇很多。想念中國菜的話,倫敦華埠是最容易解饞的地方。過去華埠的餐廳都是清一色的香港粵式料理,這幾年多了些不同的口味,湘菜、川菜、甚至東北菜、台灣菜、麻辣鍋,選擇變多了。如果這還不夠,想在時尚摩登的環境用餐,就到受米其林一星肯定的唐茶苑(Yauatcha)或客人家(Hakkasan)享受精緻的現代中式料理吧!

倫敦也有好吃的越式牛肉河粉
偶而吃膩了歐陸菜,我總是想來點清爽的越南菜,拿起蚵仔卡(Oyster Card,倫敦的悠遊卡)前往東倫敦Shoreditch一帶尋覓在越南旅行的美食記憶,清甜不油膩的牛肉河粉,清爽鮮春捲搭配鮮甜魚露醬汁,滿嘴香草芬芳,飯後再來一杯越式冰咖啡,時空似乎錯亂,常常忘了自己人在倫敦。

台灣韓流風刮的強,人在倫敦可以用吃韓國菜來摻一腳,看你喜歡石鍋拌飯還是海鮮煎餅,手工拉麵還是韓式泡菜,香噴噴的韓式烤肉,紅通通重口味的韓式鍋物,只要到人稱倫敦韓國城的New Malden,想吃點什麼,應有盡有。如果還要再多點異國風味,就找家北非菜體驗遊牧民族的塔吉鍋香料料理,要不就從牛津街底轉進 Edgware Road,進入中東區,試試中東烤肉餐。

在倫敦韓國城可以吃到道地的韓國料理
其實英國飲食也不是只靠異國料理撐場面,過去幾年來,英國人對於飲食的觀念與要求不斷地改變,是否到「飲食革命」的地步,見仁見智,但是英國的飲食文化層次的確已經提升。許多主廚汲取了各國菜餚的的精隨,巧妙運用在所謂的現代英國(Modern British)料理中,很多餐廳都經營得有聲有色的。同時,食客老饕們對於餐飲的品質要求也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高,這也是促使英國整體飲食文化不斷往前的一股重要力量。三年前法國名廚羅布松(Joel Robuchon)說道,他認為倫敦有現代感,有創意,總是不斷創新,取代沉睡的巴黎,成為歐洲的美食首都。2010年廚藝界的眾量級人物艾倫杜卡斯(Alain Ducasse)也公開為倫敦背書,稱倫敦為世界美食之都。

傑米奧利佛 圖片來源
以前鮮少見到英國人教人做菜,但是隨著英國飲食習慣的改變,現在電視上的英國廚師可不少,英國廚師不僅僅在台灣,在全世界也累積了不少粉絲。看來英國人已經跳脫給人每天都吃炸魚薯條與斯康印象,證明要端出像樣的美食,英國人也做得到。我知道很多台灣的婆婆媽媽除了喜歡看阿基師外,他們也愛看傑米奧利佛 (Jamie Oliver) 的節目。還有一回我與外子到南非度假,一位南非先生一聽到我們從倫敦來玩,滿腔熱情只想和我討論他的偶像傑米奧利,接著幾天我們發覺奧利佛在南非的粉絲還真不少!突然間大家都想跟英國廚師學做菜,我們身為倫敦人也覺得走路有風,與有榮焉。其實以味覺征服世界的原味主廚」(The Naked Chef) 奧利佛,他的魅力不完全來自他以拿手的義大利菜色為烹飪基礎,強調簡單、清新、不作假的英國家常料理,他還致力推廣美食與健康飲食的概念,同時利用自己在廚藝界的影響力,幫助弱勢族群,算得上是英國飲食文化改革的標的性人物。

廚房女神奈潔拉(Nigella Lawson)   圖片來源
再說英國廚房女神奈潔拉 (Nigella Lawson),這位美女並非浪得虛名,雖然不是專業廚師,也不開餐廳,她五官標誌,氣質高雅,做菜時的隨興迷倒眾生,她眨著水汪汪的大眼睛,親手端出的菜不見得每道都符合健康標準,但是都令人垂涎三尺,看完女神做菜,每個人不由自主抱起她的食譜,走進廚房躍躍欲試。

更別說那額頭上皺紋深到可以夾死蚊子的
「地獄主廚」戈登然西(Gordon Ramsay),在節目上滿嘴髒話,罵人不給面子,信不信由你,在倫敦以他名字命名的餐廳,高雅低調,閃著米其林三星的光芒。在我看來,從服務、菜色、對細節的講究,地獄主廚的 Restaurant Gordon Ramsay 這三顆米其林星星拿得理所當然。比起倫敦其他法國人主導的星級餐廳,戈登然西餐廳的整體表現,不僅僅給足了英國人面子,說句公道話,甚至比以料理自豪的法國人表現更佳。

有回有個朋友和義大利老闆來倫敦出差,老闆吃東西是出了名的挑,固執地覺得全世界只有義大利菜好吃。飲食毫不馬虎的老闆早聽說英國東西很難吃,可他不想出差工作還要委屈自己,所以把安排每天用餐地點的「燙手山芋」丟給這位朋友。這朋友馬上找我,請我務必幫忙保住他的飯碗,我們倆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仔細挑選餐廳,最後我們鬆了一口氣,倫敦的食物不但滿足老闆的胃,竟然還征服了老闆的心。這位驕傲且挑剔的義大利人,非但沒抱怨倫敦無美食,反而回去義大利跟朋友說,你們都錯了,倫敦真有好吃的東西,他自己也很驚訝,連義大利菜也表現得可圈可點。

我喜歡透過飲食與倫敦這座城市互動,恣意享受倫敦飲食新境界裡豐富的元素與繽紛的層次感,但是若想解開倫敦無美食的迷思,還是得請各位食客像龜毛的義大利老闆一樣,自己來一趟倫敦才能親身體驗了。

<<延伸閱讀>>孤獨旅人的倫敦美食溫布頓網球賽與美食在英國與中國料理相遇Scone! 英式下午茶不能沒有你英國酒吧美食指南(上)英國酒吧美食指南(下)